![]() |
||
公告本邦形象標誌 | ||
|
||
核定公路八景決選名單 |
||
計44項 |
||
![]() |
||
國道電子收費 每公里約0.9元 | ||
中國時報【許俊偉/台北報導】國道明年初全面電子收費,實施幾十年的過站固定費率也改成依里程「走多少、付多少」的計程收費。根據政府模擬推算,在維持通行費總收入不變的原則下,費率可能每公里○.九元左右,但目前仍未定案,最快四月對外公布。 新聞內容來源:《MSN新聞》 |
||
新國道//高雄建國七 中部國四延伸 | ||
計畫明年設計 106年完工 國四到潭子 11.5公里252億 根據規劃,國四延伸案自目前國道四號終點豐原往潭子延伸,全長十一.五公里,為降低環境衝擊,路線略有變更,三座隧道總長度縮減為三.七公里,總建設經費二百五十二億元,平均每公里造價近廿二億元。 國七採高架 23公里540億 至於中山高台中都會區路段向來也是嚴重瓶頸,國四延伸可讓太平、北屯民眾直接經國四銜接中山高,紓解中山高壓力。台中生活圈四號率先在去年底通行部分路段,農曆年間塞車情況嚴重,交通部官員指出,國四延伸案通車前,此路形同「斷頭路」,很容易壅塞,將闢建交控系統協助紓解交通。台中市政府交通局局長林良泰指出,國道四號如確定延伸,必定會有人獲益,也會有人必須搬遷,交通部要積極做好溝通工作。 新聞內容來源:《自由電子報》 |
||
![]() |
||
|
||
「公路猜一猜」是公路邦草創以來歷時最長且持續進行中的活動,到現在為止已經累積了近四千發的題目數量。在邁向四千的同時,為了發掘「猜一猜精神」,版主群特地從這些題目中挑選堪稱「經典」的題目,彙集為「經典猜一猜」。 版主群的評選重點有三:一、圖片拍攝;二、基本難度;三、答題者參與度。其中圖片拍攝為必需項目,另兩者則至少需有一項是符合水準的。又,具有紀念意義的題目(如第一發、最難的一發等)可保送上榜。三項評選重點皆有高水準表現者給予紅色獎牌、擁有兩項者給予綠色獎牌、有紀念意義者給予藍色獎牌。 讀者閱覽名單時,可以透過公路邦側欄的文章搜尋功能,找尋題目的原出處,看看當時的作答情形。接下來就一同來回味公路猜一猜的經典題型吧:
|
||
![]() |
||
時空裂縫(一):大城-麥寮連鎖公路演變 文/高鐵HSR | ||
台灣自民國50年陸續出現完整的公路網,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,其中更是經過三次的整編與無數次的改線。本連載隔期發表,以「天然災害」、「截彎取直」、「新闢外環」所留下的舊線為基礎,希望讓讀者發現更多不為人知的舊公路。在稍縱即逝的情況下,偶爾來個公路舊線遊覽也是不錯的選擇。 | ||
台灣公路的眾多舊線中,不時會因為甲公路的變動,導致乙公路也必須跟著變動。最常見此狀況通常只有整編,但是整編時會一次變動完成。本次介紹的「大城-麥寮連鎖公路演變」,不僅僅是整編時編號調整,還可以歸因於台17及其西濱大橋的計畫~完工,導致了50年來的改變。其中編號變動只有一次比較劇烈,剩下的就是路線上的修改、調整。 【圖一】民國50年~民國65年: 民國50年台灣的省道僅僅編至臺16線,也就是說臺17線在這張圖的年代中是跟本沒有的。 當時鄉道151線與縣道154線共用起點,臺17線在當時還是鄉道133線(大約為今日台17線彰化段),以及鄉道153線(大約為今日台17線麥寮市區以北)。鄉道152線起點則位於鄉道133線上,鄉道143線在這裡的路線恰好是現在的縣道143線。這時往來濁水溪兩岸只能靠西螺大橋,其他地方可說是井水不犯河水(路上交通而論)。 當然這時就有計畫開一條跨越濁水溪的橋樑,分別是第一代的深藍色線以及第二代的紅色線,筆者都畫出約略位置供讀者參考 【圖二】民國65年~民國68年: 在第二次公路普查中,省道編號使用從原本的16加到24,這些省道的出現破壞了重要縣鄉道編號系統的連貫性,許多縣道編號乾坤大挪移,其中又以臺17線影響最為劇烈。 在跨越濁水溪這裡當然也出現了變動,鄉道133線搬家,鄉道153線長度縮短,鄉道151線則是變成現今的溪頭公路,一切只是臺17線的出現呀!臺17線的路線則是吃掉鄉道133線後拐進大城,之後延續採用上圖的第二代橋樑,跨越濁水溪後再回到較靠海的位置。這樣的選線迫使鄉道143線、鄉道152線、縣道154線通通縮短,如本圖呈現的位置。 【圖3】民國68年~民國80年 民國67年,原本的斜跨濁水溪的橋樑計畫改成本圖的直跨,而省道的標誌也變成圓形,這次改變唯一受到干擾的只有縣道154線再次縮短。 【圖4】民國80年代~民國90年代(民國80年西濱大橋完工): 西濱大橋終於完工,當時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計畫案已經出爐,西濱大橋便以雙向8車道的規模通車。 為了因應西濱大橋正式通車,縣道152線起點西移,縣道143線則是恢復成原本路線(民國70年代升級縣道)。比較特別的是縣道154線起點仍然在圖3的位置,出現了一條縣道154乙線來補足縣道154線與台17線中間的路段,不過這個編號出現時間不長,民國90年前後就消失了,目前僅在民國88年的經建三版地圖中還有它的蹤跡。 現況: 原則上和圖4差不多(與民國90年代比較),僅有台61線標誌顏色由藍轉紅,這是於2006年重型機車開放行駛快速公路時所更換。另外現今的縣道154線起點已經西移到六輕工業區門口,故本圖無法繪出其起點。 本次的連鎖演變介紹,簡單交代了台17線出現前後的演變,包含跨濁水溪橋樑的四代演變以及縣道154線的四個起點,甚至時間切得剛剛好,連省道標誌的演變都一次閱盡,50年來台灣公路演變縮影,已經在這次彙整中一覽而盡。 |
||
發行/公路邦 發行人/Peter Fu 編輯、排版/貓砂 本期電子報稿期/2012.01.01-2012.02.27 | ||
照片提供/(按照片上而下,左而右順序) |